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压缩机制造业和其它工业一样,拔乱反正,开创新局面。压缩机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全面提升了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国企改革、民营企业兴起、外资进入等为压缩机制造业增添了活力。压缩机产品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部分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压缩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调整改革
自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的战略决策,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1979年4月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营政策。
在调整中,国家逐渐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并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之后,行业许多厂陆续建立健全了企业的管理体系,开始试行计时、计件的工资分配方法,加强了企业对国家、个人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工厂开始把经营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纷纷建立或加强经营销售部门,开展市场调查和预测,坚持产品质量实行“三包”,搞好维修服务,扩大宣传,举办用户技术培训班,使企业逐渐从单纯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行业也成立了经营联合体。1982年2月,在通用机械工业局的具体指导下,由沈阳气体压缩机厂、上海压缩机厂、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四川压缩机厂、无锡压缩机厂组成筹备组,邀请压缩机行业重点厂在北京市召开压缩机联合经销工作会议,经过充分协商讨论,宣布成立“中国压缩机联合经销部”。会议决定联合经销部由全国压缩机行业12个重点企业组成,并制订了章程,经营管理办法,定货会共同守则,确定各参加单位隶属关系不变,独立经营,共同努力,多做贡献。这是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情况下,改变经营方式,面向用户,加强服务,发挥联合优势方面,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联合经销部的成立打破了部门与地区的界限,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在为用户服务,进行产品销售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在此同时,企业迅速改变服务方向,广开门路,开发第二产品,既从事压缩机产品和备件生产,也向轻工市场提供了一批紧缺产品,如上海压缩机厂生产的啤酒设备,四川空气压缩机厂生产的成套屠宰设备,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生产的洗衣机,柳州第二空压机厂生产的塑料注塑成型机,无锡压缩机厂和常熟市机械总厂生产的纺织机械等。压缩机行业大多数厂生产适应性较强,生产潜力较大,绝大多数厂向国家上缴了利润。
在新形势下,压缩机行业积极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提高技术水平,调整产品设计和科研工作。同时,调整服务方向,扩大服务领域,改变经营作风,增强经济观念,使企业由“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把质量、品种、水平搞上去,做好主机、辅机和配套产品的能力平衡和分工布点工作,使主、辅、配产品协调发展。围绕节能、能源综合利用和能源开发,对压缩机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推广量大面广的节能新产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引进先进技术,扩大产品出口,使企业很快地适应了这一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压缩机制造厂在产品质量和品种方面有了提高,在企业管理和用户服务方面有了改观,成立了行业生产管理组,接着提出了“三上一提高”(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方向。行业通过开展行检、评优质产品和“质量信得过”小组、颁发产品生产许可证、贯彻国际标准等活动,推广“TQC”小组的管理经验,使压缩机行业的许多单位逐步走上了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轨道,有效地控制了产品的质量,促进了其它各项工作的开展。